一架飞机想要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离不开一颗强有力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而“心脏”的主动脉,正是空心涡轮叶片。60多年前,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凭借一张草图,采用铸造技术研制出我国首个航空发动机的空心涡轮叶片。今年,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徐知宽即将要入职的企业,正是师昌绪曾经参与研究的地方。
去年秋招以来,徐知宽先后收到了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而他最心仪的依旧是贵阳航发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这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多次荣获国家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航空工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听从内心的召唤,徐知宽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渴望用所学助力航空建设、为国铸剑。
机会稍纵即逝,要为自己争取一次
逐梦航空航天,是徐知宽早早定下的目标。为了拿下梦中的Offer,大学期间,他曾多次参加机械类的全国竞赛,斩获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矿源杯”物流技术(起重机)创意赛国家二等奖、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等奖项。
去年秋招伊始,徐知宽更是早早投递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机械岗位。其中,就包括贵阳航发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然而,网投过后即是漫长的等待,甚至再没等到面试消息。问题出在哪里?多方打听之下,他得知这家企业主要通过线下宣讲会招应届生。再一算时间,最近的一场宣讲会就设在四川大学,但仅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怎么办?几乎在得知消息的一瞬间,徐知宽就定下了去成都的机票。
“机会稍纵即逝,就算‘打飞的’去,也要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宣讲会上,校招负责人讲述企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今在航空发动机精密铸造叶片的科研、生产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坐在台下,徐知宽不仅为家乡企业深感自豪,更为一代代科研人员全身心奉献于航天事业的精神深深感动。
“当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定,一定要回到家乡,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让徐知宽激动的是,返回上海不久后,他就收到了日思夜盼的短信,“恭喜你,已被录取。”说来也是一种缘分,这是徐知宽收到的第一份工作录取通知。
“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选择哪里”
首战告捷后,在整个秋招过程中,徐知宽先后拿到了5家企业的岗位录取通知。然而,不同于多数同学选择留在上海工作,他的目标企业大多在贵州。之所以如此青睐家乡企业,其实也源自一份延续家族精神的热忱。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出于战略考量,向贵州等地转移了大批航空、航天、煤炭、冶金、机械等关键产业。徐知宽的家乡贵州省六盘水市,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蓬勃兴起。
徐知宽的奶奶是南通人,爷爷是重庆人,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主动请缨来到贵州扎根定居。他的外公外婆是湖南人,同样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徙到六盘水定居。打小在家庭聚会中,徐知宽总能听到祖辈们热血青春的故事。例如,外公学的是地质专业,工作分配时,外公主动请缨来贵州,理由只有一句“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选择哪里!”
时至今日,谈起当初的选择,徐知宽依旧能感受到外公眼中的坚定。“广袤天地,处处是青春的舞台专业股票配资,处处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徐知宽的职业选择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如今,他更希望自己能延续这份精神,将青春与所学投入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中。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