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户配资
本文183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6岁的沈女士是杭州本地人,平时身体健康,生活有序。一个月前,她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随即被家人送往附近三甲医院。
术前各项指标正常,医生评估后决定进行常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72小时内恢复良好,还能下床行走,家人都以为这次劫难算是过去了。
可就在术后第4天清晨,沈女士突发呼吸困难,仅十几分钟就心跳骤停。抢救无效后宣告死亡,家属震惊,要求尸检。
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尸检结果揭示的死因并不是手术并发症,而是肺动脉栓塞。
医生看了解剖报告后,也沉默了。
很多人不知道,骨折手术后最怕的不是伤口感染,而是这个“隐形杀手”:肺栓塞。
它不像感染那样有明显发热、红肿,也没有剧烈的术区疼痛。它往往悄无声息,一旦发作,极可能是致命的。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血栓堵塞肺动脉,导致肺循环受阻,进而影响心脏供血和全身氧合。
大多数肺栓塞发生在术后1周以内,尤其是下肢骨折、盆腔手术后风险更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困难,加上本身的创伤反应,加速了血液高凝状态,为血栓形成提供了土壤。
沈女士这类股骨颈骨折患者,本就是高危人群。
问题是,为什么术前、术中、术后都没有发现异常?
其实血栓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往往从腿部的深静脉开始生长,逐渐脱落后进入肺动脉,造成栓塞。
术后第3天沈女士曾说“胸有点闷”,护士记录了这个症状,但因无发热、无咳血,也无明显呼吸困难,大家都以为是术后正常疲劳反应。
这个判断,在很多术后照护中是常见误区。
肺栓塞早期症状极不典型,可能就是轻微胸闷、心慌、乏力。只有到了栓子完全堵塞肺动脉时,才会出现剧烈呼吸困难、紫绀、意识丧失等表现。
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无法挽回。
术后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风险?
高危人群术后首要任务是筛查和预防。临床上一般采用Caprini评分来评估术后血栓风险。
评分高于5分的患者,在术后必须接受抗凝治疗,比如低分子肝素注射,或口服新型抗凝药物。
而沈女士在术前评分中,年龄、骨折、术后卧床等加分项合计已超过6分,属于高风险。
但由于术前D-二聚体正常,医生没有进行下肢血管超声,也没开启抗凝药物,仅靠机械预防(如间歇加压泵)来应对。
这份“谨慎”,最后还是没能抵过血栓那一刻的致命冲击。
那术后普通人,怎么识别肺栓塞?
有3个信号一定要高度警惕:
持续的胸闷或心慌 突发呼吸困难 腿部肿胀或疼痛加重
尤其是术后5天内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即使轻微,也必须立即就诊,排查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
千万不要等症状严重了再处理,有时候,真正致命的并不是病情,而是“以为没事”的判断。
是不是所有人骨折术后都需要抗凝?
答案是:不是,但必须做风险评估。
低风险者可以依靠早期下床、穿着弹力袜等非药物干预。中高风险者则一定要配合药物抗凝,而且时间至少持续10-14天,有的甚至需要3个月。
抗凝药不是万能的,也可能带来出血风险。但对高危人群来说,不抗凝才是更大的风险。
沈女士的案例就是一个极端但真实的警示。
除了骨折术后,哪些人也容易被肺栓塞盯上?长期久坐不动:比如长途飞行、办公室久坐族 妊娠或产后妇女 癌症患者或接受化疗者 有血栓家族史或凝血功能异常者
这些人群血液黏稠度本身就高,加上活动受限或者疾病刺激,很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有研究显示,术后肺栓塞的致死率接近30%,而一旦提前预防,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
差别只在于:你是否提前干预。
沈女士的死亡,并非孤例。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肺栓塞已成为住院患者院内非预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不是大病,但它隐蔽、凶险、反应快,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后,几乎没有反转空间。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术后恢复良好,不等于安全无虞。真正的危险,可能正潜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医生的专业判断固然重要,但患者和家属的警觉同样关键。
术后恢复期,不能放松警惕。对任何身体不适,都要多一分小心。尤其是高危人群,不要轻视血栓的风险。
因为它不声不响,却一击致命。
参考资料: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指南》[S]. 2021. ② 陈英姿. 骨科术后肺栓塞的预防与管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10): 781-784. ③ 王晓云.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关系及防治进展[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9, 11(3): 119-122. ④ 高红. 骨折术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13): 110-112.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