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开户配资,我是小步开户配资。
今天带来的是《七雄归一》系列的第17篇。
范雎这个人物,或许不如魏冉那般占据了秦昭王的整个王朝,但他确实在秦国的中后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雎与魏冉的角色不同,范雎并不是一开始就替代了魏冉。范雎是在公元前271年来到秦国的,而此时,魏冉已经在秦国政坛稳稳坐了多年。范雎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取代魏冉,而是经过了五年的沉淀。
范雎的贡献
范雎在秦国的真正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魏冉曾在秦国的政坛上打下深厚基础,凭借着长时间的服务,魏冉无疑是秦昭王治国的得力助手。在初期,魏冉也的确与秦昭王有着良好的关系,几乎是在时时刻刻站在秦国的角度出谋划策。但在时间的推移下,即使魏冉对国家有着不少贡献,但一个人的野心总是难免的。
尤其是在秦昭王的性格逐渐展现出来后,他的独立性和决断力逐步展露。秦昭王可不是个满足于听从他人安排的国君,他渴望掌控权力,做出属于自己的决策。他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的宣太后、穰侯以及华阳君等楚系势力逐渐膨胀,已经威胁到他的权威。而魏冉虽然忠心,但私心也在膨胀,尤其是在他获得封地陶邑后,逐渐希望自己的封地能扩展,甚至干预国家事务,令秦昭王感到不满。正因如此,秦昭王终于决定做出改变。
展开剩余80%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雎进入了秦国,为秦昭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战略。范雎并没有直接针对魏冉,而是首先强调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极力推崇对外联络、对内进攻的方针。这一战略帮助秦昭王最终削弱了楚系势力,同时也为范雎赢得了信任和尊重。
范雎的背景与出身
范雎的出身并没有直接来自大贵族。虽然《史记》中并没有详尽描述范雎的个人情况,但从字面来看,他并非来自富贵之家。作为魏国人,范雎的家境并不富裕。据史书记载,范雎的生活曾一度贫困,甚至需要依靠游说他国来为自己谋生。然而,能够在当时的乱世中游走诸侯,策马奔腾,范雎背后定然有不小的家底。结合当时魏国的历史背景,不难推测,范雎的出身可能并非草根,而是魏国的落魄贵族之一。
事实上,魏国本就是战国初期分裂的产物,历经了三家分晋的动荡,范雎作为魏国贵族的后裔,身上必定有一定的家族积淀,这也解释了他能够迅速被秦昭王看中,并在朝堂中获得关键的地位。
范雎推动的战略转变
范雎一开始并未大规模改变秦国的战术方向,而是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事实上,这一战略的思想并不是范雎的首创,魏冉也早在使用类似的策略。不过,范雎的到来却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秦国的战略焦点,特别是将南线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北方。
在魏冉主政时,秦国频繁出击,尤其是在南方扩张。秦国在南方的胜利可谓斐然,公元前280年,秦国吞并上庸;公元前279-278年,鄢郢之战胜利后设立南郡;公元前277年,设立黔中郡;公元前273年,设立南阳郡。这些成绩无不表明,魏冉时代秦国的南方扩张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范雎主政后,秦国的战略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北方,尤其是赵国。在范雎的主导下,秦国加大了对赵国的打击力度,频频发动战争,直至长平之战的爆发。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布局,秦国成功地压制了赵国的崛起,使其不再成为秦国的威胁。
赵国的崛起与秦国的应对
赵国的崛起并非偶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赵国的战斗力急剧上升,成为秦国在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对手之一。赵武灵王通过创新的骑兵战术,甚至扩展了大量的疆域,尤其是占据了黄土高原以北的河套之地,这一战略无疑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正因如此,秦国必须在赵国崛起的初期就加以压制。范雎的战略成功地将赵国限制在了秦国的控制范围内,从而保护了关中平原不受威胁。
范雎与司马错的战略合作
除了直接打击赵国外,范雎还在内政方面做了许多重要部署。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他支持修筑褒斜道栈道。这条栈道从关中到巴蜀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为秦国的战争供应链提供了巨大的保障。褒斜道的修建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不仅仅影响了战国时期的秦汉时期,也为后来的刘邦提供了极大的战略压力。
总结
范雎无疑在秦国历史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但相比于商鞅、张仪以及魏冉,范雎的贡献并不算最大。他与秦昭王之间,并没有建立深厚的“黄金CP”关系,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策略家的角色,在危急时刻为秦昭王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他并不是一个全能的领导者,而是一个能够帮助秦昭王施展更广阔抱负的工具人。
对于秦国而言,真正的“黄金三角”关系是秦昭王、魏冉与白起的合作,而范雎则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起到了促进战略转型的作用。
结语
随着范雎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秦国的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黄金三角”中的最后一位人物的高光时刻,敬请期待!
我是小步,《七雄归一》系列第17篇继续更新。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记得点赞、转发哦~
发布于: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